骄傲!见证石家庄70年人居环境巨变 多元化发展开启居住新时代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7月10日消息,搜狐焦点获悉,70年来,从草屋瓦房到筒子楼、单元房,再到如今的高层住宅、现代化社区……石家庄市居民的住房环境和质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近10年来,石家庄市大力开展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城中村改造、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市民居住条件实现了大踏步飞跃。
从小平房到高档住宅 ,商品房建设开启居住新时代
夏日的微风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穿行于省会的大街小巷,目之所及,一座座高楼林立,完善的配套设施、发达的交通路网,随处可以感受到一个现代化大都市的气息。徜徉在位于民心河畔的星河盛世城小区,绿树成荫、小河潺潺,优美的小区景观,良好的治安环境,让人心旷神怡。
翻开历史相册,土坯房、瓦片房、筒子楼……70年前,一个百废待兴的石家庄展示在眼前。
“石家庄刚解放那会儿,也就是中山路沿线有几栋像样点的商业建筑。人们住的是又破又矮的小平房。”回想当年解放石家庄时的情景,现已八旬高龄的高飞老人告诉记者,当时好多人饭都吃不饱,住的就更别提了,城区内还有不少人住着土坯房遮风挡雨。
上世纪50年代至上世纪80年代,伴随着我市工业建设的迅速发展,住宅建设开始起步。但那时,人们对住宅的追求仅仅是为了满足最基本的居住需求,这种生存理念再加上以福利为特征的住房分配制度,设计紧凑的筒子楼成了这段时期的标志性建筑。
市城乡规划设计院总规划师乔润卓告诉记者,当时主要是配合大型工业企业建设相应的生活居住区。这时建设的有国营棉纺厂生活区、印染厂生活区、华北制药厂生活区等,设计多为2层至3层楼房或平房,配有公共服务设施,如招待所、子弟学校、职工医院、职工食堂、洗澡堂、粮油店、小卖部等。
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提速,城市住宅品质也在逐步提高。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以砖木平房为主,到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以砖混多层住宅为主,再到上世纪90年代以后的高层住宅、花园洋房、独栋别墅,让居住在城市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切身变化。
据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单一的计划经济模式被打破,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自此,我市开始打破国家经营的特别垄断局面,开始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开发建设格局。房地产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纷纷抢滩房地产市场,楼市风起云涌。从此,省会住房进入了“多元化”的商品房时代。
大量留有岁月痕迹的平房、筒子楼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高的各种高档住宅小区。从小房子到大房子,从旧房子到新房子,环境优美、配套齐全、规划合理的新小区,成就了省会市民多彩的住宅小康梦。
从居无定所到圆了“安居梦”,保障房实现应保尽保
在商品住宅不断改善居住环境的同时,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大力建设让住房困难家庭圆了“安居梦”。
来到瑞府小区丁岩的家中,小丁正在厨房做饭。“今天晚上约了朋友来家里吃饭,我要做几道好菜。”28岁的丁岩老家在新乐,五年前来到石家庄,一直跟朋友合租住房。2018年9月入住了瑞府小区配建的保障房,房屋面积50平方米,户型为两室一厅一厨一卫。
一身牛仔装的小丁,性格开朗,说起话来总是笑。“以后这就是我的家了!”她告诉记者,她以前房租每月600元,现在住的房子大了,房租还便宜了,而且离工作单位很近,每天可以骑自行车上下班,节约了一笔交通支出。医院、学校、菜市场都在附近,居住生活也很便利。
瑞府小区位于和平东路与谈固东街交会处,为商业住宅小区,地理位置优越,配套设施齐全,配建一栋公共保障房,共232套,户型面积为40平方米至56平方米,于2018年8月投入使用。
瑞府小区仅仅是石家庄市众多保障房小区中的一个。
“70年来,石家庄市保障房从无到有,特别是近10年来,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逐年加码。”市住建局保障处处长冯建磊说,我市从2008年开始规模建设公共保障房,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共开工建设76644套,分配率达99%,其中政府投资建设66698套,建设规模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前列。
为了让更多的住房困难家庭纳入到住房保障体制内,我市不断调整、完善相关政策,逐渐增强保障能力,保障范围从最早的低保、低收入家庭,逐渐扩大到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以及外来务工人员和新就业职工,使越来越多的人住进了新房,为他们在这个温暖的城市安置了家。
冯建磊表示,如今我市已经建成了宽范围、多层次、无缝隙的住房保障体系,保障对象实现了应保尽保。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公共保障房配建项目开工13462套,已经分配10520套;其中,市区配建项目开工11570套,分配8807套。
在此基础上,我市棚户区改造力度不断加强。2008年以来,棚户区改造共惠及居民16.8万户。
我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逐年加大,让住房困难家庭告别低矮破旧的住房,搬进温暖舒适的小区,逐步兑现着市政府“让群众居有其所”的承诺。
从破旧不堪到繁华商业,城中村改造拓展城市空间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驱车沿槐安路高架桥行驶,在育才街附近,可以清晰地看到怀特商业广场楼宇上的LED大屏幕演绎着色彩斑斓的画面。短短几年间,这个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集商业精华、汇聚国际商业名企、一线时尚品牌、高端智能写字楼、空中生态花园于一体的新生代城市综合体,已经成为了省会的一个商圈中心、一个地标性建筑。
槐底村的改造是石家庄众多城中村改造项目成功案例中的一个。石家庄解放70年来,槐底村民感受到的较大的变化就是居住环境的改善。
“1958年时,我家有两间房,后来盖了几间土坯房;到1967年盖了4间房子,还是土坯房,但盖房用的砖比以前多了,这算是一次居住环境的提升;再后来,又自建了两个院,盖了两栋小楼。”槐底社区居民孔顺奇老人说,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虽然房子住得很大,但居住环境还是不好,村里私搭乱建很严重,垃圾堆臭气熏天,而且屋里没有抽水马桶。这一状况直到2008年城中村改造才得以改观。
对于槐底村环境整治、城中村改造,作为当年的村支书陈玉信最有发言权。
“记得是1994年11月份,我们开始清理宅基地混乱问题。最终通过大家的努力,使槐底村遗留多年的宅基地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全村共清理抢占宅基地、乱搭、乱建近400户,集体土地全部收回。”陈玉信对这个时间记得非常清楚,1995年12月,槐底村排名前列批多层住宅楼——槐底新村竣工,首批村民住进了水电暖气齐全的楼房。
2008年5月15日,槐底社区开始对排名前列批拆迁户进行房屋拆除,469户仅用了15天时间就完成了全部拆迁;2011年4月28日,旧村改造一期回迁;2011年3月16日,旧村改造二期拆迁开始;2014年11月1日,旧村改造二期回迁。
如今的槐底,商业繁华、居住便利,社区文明、邻里和谐。
“随着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城区面积不断扩大,许多村庄被包围其中。这些城中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环境卫生恶劣、社会治安复杂,一直影响着省会的城市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的发展和品位的提高。”据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从2002年开始,我市正式启动城中村全面改造,采取市政府给予政策支持和指导,各区政府组织协调督导,城中村通过市场运作的办法推进,使城中村面貌得到了改善。之后,为进一步提高城中村人居环境质量和居民生活水平,优化城市土地资源配置和空间结构布局,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2008年开始,我市范围内的城中村改造得到大规模推进。
通过城中村改造,居民居住环境实现全面提升,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一个个渐渐远离现代化进程的角落跟上了社会前进的脚步。按照计划,2018年-2020年,共有114个城中村列入改造计划。
一栋栋新楼房、一片片安居工程,改变着城市的景观容貌,也演绎着这座城市的和谐美好。2019年,我们已经起航,伴随着一项项惠民工程的展开,省会市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综合指数也将得到提升。
新闻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责任编辑:付天聪(实习)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