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VR求生之路怎么走?

搜狐焦点水冰枫 2017-06-19 11:29:22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2014年起,VR概念在世界范围内大热,互联网巨头及细分领域龙头企业纷纷进入该领域试水,力图在行业发展初期就占领一席之地。在中国,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于2016年相继入局,同时,超过60家上

  2014年起,VR概念在世界范围内大热,互联网巨头及细分领域龙头企业纷纷进入该领域试水,力图在行业发展初期就占领一席之地。在中国,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于2016年相继入局,同时,超过60家上市公司宣称跨界VR行业,由此2016年也被称为我国VR行业元年。

  但是,行业的发展进程似乎比预期慢了一些,瓶颈却来得比预想早了一些。与2015年及2016年初的火热境况不同,进入5月后,涌向VR的资本来了个“急刹车”,知名VR企业大裁员,多个初创企业项目“速冻”,VR行业从夏天进入寒冬。

  

  VR行业陷入低谷 现状堪忧

  日前,国内VR行业领军企业暴风魔镜被传大规模裁员。据公开报道显示,这次裁员的比例约在40%-50%之间,等于是其500人的团队至少裁掉200人。一石激起千层浪,由此带来的VR产业“寒冬论”甚嚣尘上。

  在暴风魔镜裁员风波热度未减之际,另一家业内闻名的VR内容制作公司米多娱乐,也传出拖欠工资的新闻。虽然该公司就此进行了澄清,却仍让不景气的VR行业蒙上一层阴影。

  无独有偶,自称同时从事AR和VR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的公司,2015年1月正式开始运作的众景视界,也于10月底被曝恶意拖欠员工工资和报销款的事情。涉及金额高达200多万, 以至于忍无可忍的员工把横幅打到了投资人王湘云的盛景创新中心门口。从网上的爆料显示,其实早在8月份似乎就已经有员工开始声讨,并寻求解决办法。

  众多标杆企业地频频爆出裁员、欠薪等负面新闻并非无迹可寻,表明这已经不是企业经营的个例,而是VR行业整体现状堪忧、行业泡沫的破裂。

  

  VR行业遇到了什么问题

  首先,投资疯狂却盲目。随着 2014 年国际科技巨头开始布局 VR 产业,以HTC、Facebook等为代表的公司纷纷推出了成品设备,并在随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不断普及,逐渐走向大众。实际上,互联网巨头布局 VR后,进一步刺激了资本的介入,可以说是资本捧热了 VR 产业。统计数据显示,自 2012 年 VR 概念被外界熟知,有关这一行业的投资事件数和投资金额,2014年之后,出现爆发式增长的年份。其中,2012 年和 2013 年,资本对 VR 产业的投资事件仅分别为 1 起和 4 起,投资金额则近乎可以忽略。但到 2014 年,投资事件与投资金额瞬间升至 17 起和 2.7 亿元。2015 年和 2016 年上半年,投资事件分别涨至 57 起与 38 起,投资金额则分别达到 24 亿元和 15.4 亿元。由于VR是各路资本追逐的热门,使得行业里的各家公司都比较紧张,大家都怕掉队吧,虽然对未来可能大家都没底,也不清楚它(指 VR 产业)未来怎么样。

  其次,内容缺乏吸引力。受限于内容开发成本的高昂及相关人才的短缺,目前VR设备只能收看少数视频或玩点简单游戏,这无疑从内容源头上限制了VR产业的发展。如果VR没有丰富的内容,没有吸引力,相信用户也不会买单,VR要想发展,做出有吸引力的内容是较大的关键。

  最后,缺乏核心技术。目前国内VR企业的底层设备大多来自国外,由于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很多VR设备的制造相当于“只做了个壳”。

  

  风口过去后的求生之路

  VR 产业遭遇到了瓶颈、遇冷是事实,但并不能认为已经到了寒冬。如以往新兴行业的发展,发展至一定程度时均会出现某个拐点,现在就是 VR 的拐点,是一个洗牌期。企业需要做到以下这些来应对:

  1、构建核心竞争力建议那些有宏大目标的VR企业,不如聚集自己最有优势的一点,集中资源设法构建核心竞争力。

  2、依托国外标准开发。对于国内VR企业而言,在技术和资金均不如对手的情况下,持自主研发的出发点虽好,但却不是对企业最有利的。打不过就加入对手,加入对手依托国外标准开发的成本和风险都可大大减少,不失为一个不错的策略。

  3、考虑VR商用市场。如今, VR与房地产、教育、文化旅游等诸多行业进行结合,由此产生的VR购物、VR卖车等服务也多获好评。对于这些行业巨头而言,既有开发VR技术的资金实力,也有迅速到达消费者的固有途径,而其运营模式和赢利模式都比现在直接面对消费者要明确得多。实现从VR到“VR+”的转变,是摆在VR从业者面前的一个亟待破解的命题。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